劳动教育怎么干?省委省政府给出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 2021-11-16
近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意见》指出,到2025年,建设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初步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合理、保障机制健全、大中小幼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到2030年,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五育”融合高质量发展。
《意见》强调,一是明确劳动教育内容。幼儿园要注重劳动意识启蒙、小学要注重劳动习惯养成、初中要注重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普通高中要注重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注重劳动技能培养、普通本科高校要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二是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在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 课时;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三是丰富劳动实践活动。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四是完善劳动素养评价,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全文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特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强化综合实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形成贯通大中小幼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河南特点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展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到2025年,建设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初步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合理、保障机制健全、大中小幼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到2030年,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五育”融合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明确劳动教育内容。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幼儿园要注重劳动意识启蒙。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日常生活,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注重“食育”生活化课程实施,强化科学保育教育。引导幼儿学习生活自理,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劳动感情。
小学要注重劳动习惯养成。低年级注重劳动兴趣的培养,开展人人都要劳动的认知教育和体验劳动乐趣的感知教育,让学生学会日常生活自理;中高年级注重劳动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和承担校园劳动,适当参加校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认劳动价值。
初中要注重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承担家务劳动和校园劳动,兼顾社区服务劳动,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普通高中要注重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让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固化良好劳动习惯;指导学生参加服务性劳动,获得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生产劳动项目,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注重劳动技能培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途径,让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开展“文明风采”竞赛、技能大赛、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活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普通本科高校要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过程中,增强学生诚实劳动意识,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强化到艰苦地区、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和面对重大灾难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学习应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职业经验;支持学生参与“互联网十”“创出彩”“挑战杯”等活动,提升就业创业创新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在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 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五一”劳动节后第一周为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周,以集体劳动为主。“六一”儿童节前后,集中展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技能和劳动成果;高校可灵活安排劳动教育周或劳动教育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教育要求。
根据需要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三)丰富劳动实践活动。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经常参与家务劳动,掌握必要生活技能。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积极参与“家校共育”“家园共育”等活动,配合学校落实家务劳动清单,实现家校信息共享,切实减轻学生过重校外培训负担,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
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大中小学要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统筹安排课程。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开展耕读教育,组织校园美化、卫生清洁、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集体劳动,选树“劳动能手”等先进典型,利用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重要节日,开展多样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学习宣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鼓励和支持农村中小学根据农时需要适当安排农忙假。
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各级政府部门、有关社会组织要协调当地劳动教育资源,开放实践场所,提供必要保障。鼓励高新企业、工厂、农场为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提供支持。发挥我省农业、经济、历史文化资源大省优势,支持学生深入农业示范园、高标准粮田、智慧农业综合体等参加生产和服务性劳动;支持大学生志愿者假期开展“三下乡”“返家乡”“扬帆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实施。
(四) 完善劳动素养评价。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制定评价指标,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对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涵盖开齐开足劳动课、学生参与劳动活动和掌握劳动技能等情况,重点要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学校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和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评优评先、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在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考试中,强化对劳动教育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四、保障机制
(一)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各地要统筹有关专项资金,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劳动教育校内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事业收入、自有收入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对符合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向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教育进行捐赠或提供场所的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农业合作社等,可依法依规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二)建设师资队伍。合理核定教师编制,根据需要配备劳动教育专职教师,配足配齐劳动教育教师;发挥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成立劳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多形式聘用兼职劳动教育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教研员队伍,依法保障其地位和待遇。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培养本科及硕士层次的劳动教育专业师资。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或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在学校设立劳动教育工作室。根据国家部委工作部署,在大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系列中设立劳动教育学科,建立符合劳动教育师资特点的评价考核和职称评定体系。把劳动教育师资培训纳入“省培”及地方培训计划,分级分类对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学校校长、劳动教育教师、劳动教研员进行专项培训。
(三)拓展实践场所。各地要将劳动教育资源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专项规划,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统筹使用省级及地方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学校逐步建好配齐劳动教育实践教室、实训基地,配备配套的劳动工具、器材;根据劳动教育需求,会同有关部门和机构,拓宽实践渠道,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场所要开放共享,接纳中小学生观摩体验。有关机构应积极配合,主动为学生参与劳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辅助人员。
(四)注重科学研究。将劳动教育研究列入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软科学研究计划、教育科学发展规划、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等,编写河南省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题指南。成立河南省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劳动教育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开展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资源研发。
(五)强化安全保障。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完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生命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强化风险意识,安全使用劳动工具和材料,学会自我防护。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科学评估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安全顺利实施,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把劳动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好本地劳动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成立组织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劳动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二)加强协同配合。构建各部门高效联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负责劳动教育工作的内设机构和岗位职责,研究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专项规划,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管、体育等部门要协助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和服务。工会、共青团、妇联、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机构要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三)加强督导评估。将劳动教育作为各级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重要内容,纳入督导评价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将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督促学校开齐课程、落实经费、配备师资、建好基地等,建立劳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各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创建文明校园测评体系。
(四)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劳动教育政策、措施和成效的宣传力度,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浓厚社会氛围。举办劳动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展示大中小幼劳动教育成果,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树立全社会共同支持劳动教育的新风尚。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一、《实施意见》制订的背景是什么?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意见》),就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今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党的教育方针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修改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上升到法律层面。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河南省作为教育大省、农业大省和历史文化资源大省,有着优良的劳动教育传统,一贯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劳动教育教学、课程、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省立足河南实际,要解决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师资匮乏、课程缺失、基地不足和缺乏评价等现实问题。提出健全河南劳动教育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基础能力,加大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技能人才队伍。旨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大军,推动人口数量红利向素质红利、人才红利转变,为我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提供人才保证和动力源泉,研究制订了本《实施意见》。
二、《实施意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对照中央要求,结合河南特色,《实施意见》主要在六个方面实现创新:一是突出红色主题教育。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将优秀劳动精神融入大中小幼劳动教育全过程。二是突出农业优势。开展耕读教育,鼓励农村中小学根据农时需要适当安排农忙假,支持学生深入农业示范园、高标准粮田、智慧农业综合体等参加生产和服务性劳动,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注重工程项目引领。打造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一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工程项目高质量落实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注重幼儿启蒙教育。将劳动教育延伸至幼儿园阶段,融入幼儿日常生活,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实施“食育”生活化课程。五是注重活动实效。抓住每年“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等时间节点,集中组织劳动教育周和成果展示,加强工作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六是注重多方联动共育。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引导学生经常参与家务劳动,掌握必要生活技能;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组织实施校内外集体劳动;发挥社会支持作用,开放实践场所,提供必要保障,支持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三、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实施意见》在劳动教育内容上是如何设定的?
在中央《意见》基础上,《实施意见》把学段内容要求拓展到了幼儿园阶段。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各学段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幼儿园要注重劳动意识启蒙,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日常生活之中;小学要注重劳动习惯养成,其中低年级要注重培养劳动兴趣,中高年级要注重培养劳动习惯,主动分担家务和承担校园劳动;初中要注重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普通高中要注重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注重劳动技能培养;普通本科高校要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四、在系统化高质量实施劳动教育方面,《实施意见》有什么重要举措?
《实施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在实施劳动教育中的职责。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规范劳动教育课程;丰富校内劳动实践,明确各学段课外实践要求;繁荣校园劳动文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重视日常家庭劳动教育。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开展多样化社会劳动实践。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评优评先、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五、加强学校劳动教育需要哪些支撑保障?
《实施意见》聚焦经费、师资、场所、评价、科研及安全等几个方面,切实加强支撑保障。统筹有关专项资金,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劳动教育校内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重点建设一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特色学校,满足课内外、校外劳动教育实践要求。对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评价。成立河南省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科学研究,将科学理论成果应用于指导中小学劳动实践。建立安全管控机制,完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
六、如何加强协同配合,构建劳动教育工作新格局?
《实施意见》强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协同配合,明确各相关厅局职责,加强劳动教育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加强氛围营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积极宣传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
《意见》下发后
我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行动,部署安排
一起来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劳动教育——生命教育的起始
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劳动既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必修课。
幼儿时期是劳动意识萌芽的关键期,劳动的基本态度、真切情感及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能力的获得都与幼儿时期的生活体验、保教经历有极大的关系。开展幼儿劳动教育要贴近幼儿生活、激发生命、生存、生长意识,将劳动教育与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自然融合。一是幼儿有着最为朴素的劳动观念及天然的劳动热情,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大人劳动的主题与情节,我们要保护好孩子最初的劳动意识,在游戏和生活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美好品格。二是结合幼儿生活大力开展自我服务劳动,引导幼儿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叠被、自己整理物品,从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开始培养劳动意识。三是开展执务(执行劳动任务)、值日活动,为他人、为集体做力所能力的事,体验劳动的自豪感。四是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更多的走向大自然、大社会,观察体验各种不同社会职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孩子对劳动者的尊重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情感。五是建立幼儿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结合食育开展丰富、多样、有效的劳动教育,如布置餐桌、开展种植、环境维护等,既满足孩子受照顾、受保护的需要,又满足孩子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的发展需要。
特别要指出的是幼儿劳动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鼓励幼儿参与家务劳动,将劳动视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切实感受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只有劳动才能成就生命成长。
浅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怎么干?
王献甫 河南省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近年来,我校坚持五育并举,在“以劳动教育贯通链接德智体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是传承弘扬红色劳动精神。强调热爱劳动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是当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条件。我校在林州红旗渠边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设计了农耕体验、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手工扎染、版画制作等十多门特色课程,将红色劳动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二是科学设计劳动教育项目。通过问卷调查,精准掌握劳动教育现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劳动教育现状,学校科学制定了各学段劳动任务目标,并分解成一个个“任务单”,细化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项目,任务设计科学,目标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
三是大力完善劳动教育保障。在校内建设了经纬农场,学生们种植了粮食作物、蔬菜瓜果、中草药等,享受劳动,收获快乐的同时,还达到了多学科融合的科普效能。同时,还与大学和社会机构合作,以课程共研、基地共建、场馆共享的途径,把“中华医学馆”“人工智能中心”“非遗传承项目”等资源有机融入学校劳动教育,让孩子们对劳动充满兴趣。
四是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学校将评价贯穿劳动教育始终,切实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多种形式,参与评价者是老师、家长、自己、伙伴等多元主体,从劳动的认知、情感、习惯、能力和精神等五个维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以三大融合为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进路
罗敏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政府督学
劳动教育对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将加快促进我省劳动教育的发展。根据政策要求和实际校情,我校的劳动教育将从以下方面推进实施: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蕴内涵
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所指向的劳动,是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运用体力、智力、知识和工具等进行的服务与创造的对象性实践活动。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都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形态。
二、明确树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
为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综合育人价值,我校将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确定为: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幸福观,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劳动态度、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劳动精神与劳动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三、清晰制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1.将劳动教育与德育实践相融合。在八年级的《黄河》综合实践课中,让学生走进黄河滩地,在拔花生、挖红薯的劳动中体会收获的快乐;“阳光”志愿服务活动走入社区,清洁环境、照顾老人,在公益劳动中奉献爱心;在劳动节、学雷锋月、教师节、重阳节等重要纪念日时开展“我为老师倒杯茶”、“我帮父母做家务”等活动,将劳动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在中午和下午的课后服务中,融入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并定期进行先进班级及先进个人评选,运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2. 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劳动教育并非独立学科,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与知识、道德、审美等教育紧密结合,主动渗透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如理化生学科开设的自制电路板、制作米酒、种植蘑菇等课程,既丰富了学生劳动知识,又提高了劳动技能;政史学科要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融入学科教学,用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塑造学生的劳动品质;音美学科要引导学生观察劳动景象,寻找和发现劳动之美,体会和歌颂劳动者之美。
3. 将劳动教育与家社协同相融合。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内容,还要协同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实施责任。我校将联合家长委员会,寻找优质的社会资源、适合的实践基地;与家长一起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生劳动实践过程的管理,并对劳动效果进行考核评估。
在今后的劳动教育实践中,我校还要通过科学创设劳动场景、拓宽丰富劳动手段、多样呈现劳动成果等途径,促进学生形成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努力形成建设祖国的劳动自觉。
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河南实践”
侯清珺 教育部基础教育劳动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了河南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为探索实施具有中国特色、河南特点的劳动教育新模式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
根据《意见》,结合我校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劳动育人实践,我有以下四个建议:
一是突出育人导向,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课程的体系化构建是《意见》的发展目标之一。我们要整体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明确总体目标,设置梯级内容,实施多元途径,健全评价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是挖掘空间资源,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意见》中指出,要发挥红色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传承河南劳动教育传统。我们可以重构校园空间,引入校外资源,开设耕读基地、空中农场、微型种植箱等大中小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出力流汗、动手实践。
三是协同多主体,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意见》要求大中小学完善劳动素养评价。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组织等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评价主体。我们可以创新梯级劳动榜样进阶机制,通过具体的、可量化的评估指标,开展“劳动榜样星、劳动榜样班级、劳动榜样家庭”的评价。同时,学校也可以研发劳动评价手册,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四是统筹家校社,丰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设置家庭劳动任务清单,与高校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促进劳动教育回归家庭场域、回归社会场景,家校共育做好学生的劳动教育指导。
从课堂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让学校与家庭、社会携起手来,共同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河南实践”!
劳动教育怎么干?
王军 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教学副校长
《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重点是育人。劳动教育应该是把劳动作为抓手,把教育作为目的。
首先,要厘清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关系。教育性是“劳动教育”的首要属性。绝对不能简单地用劳动来代替劳动教育,要边干边学边思。安排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扫地、做饭、洗衣服等,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对自己或他人的劳动成果的尊重。
其次,重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劳动教育课”要结合学情、校情进行校本化构建。目标上不仅学习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内容上不仅学农学工,还要学科技;形式上要涉及生活、生产等多个方面;设计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再次,“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程。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虽然进了课表、给了课时,但劳动教育不能仅是传授几项动手能力,还须在学科专业中渗透,在校内外活动中有所安排,让劳动课程展现出学校、家庭、社会的宽度。
最后,因地制宜,结合校情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结合学校自然、文化等方面条件,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校园面积大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校园绿化的修剪保养;劳动教育资源少的学校可以通过“净在细微处”活动,把学校的功能场室安排到各班,把教室每项劳动内容落实到每位学生;职业学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将专业特色的职业性劳动融入其中。
河南省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关于《方案实施》推进思考
宋晔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河南省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河南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出台对于“紧密结合河南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河南特点的劳动教育模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高校和智库的角度出发,接下来将从三个方面把劳动教育扎实推进。
一是发挥专长深化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将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打造集科学研究、教师培训、宣传教育和成果转化“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研究基地。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政策研制、调查研究、督导评估,为全省劳动教育扎实推进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
二是开放平台共享劳动教育优势资源。发挥高等院校原有的平台优势,向社会提供劳动教育体验平台,开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技术研发创新中心、新兴技术产业或商业应用平台、专家工作室。发挥高校“双师型”教师、技能大师等优势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三是建立完善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积极论证劳动教育的本、专科专业设置,加快推进劳动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强化擅长劳动教育专业的师范类人才培养,积极培养优秀的劳动教育师资,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教学水平高超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河南省扎实开展新劳动教育的“三四五六”
汪豪浩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教育科研管理部副主任、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研员;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聚焦三个问题:新时代河南省的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育?
谋划四个阶段:规范发展阶段,特色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
正视五点现状:1.有教育,无劳动,主要指向的是“只重视育分,不重视育人”的现象;2.有劳动,无课程,主要指向的是“强调活动开展,忽视劳动育人”的现象;3.有课程,不系统,主要指向的是“劳动教育碎片化”的现象;4.有系统,缺机制,主要指向的是“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缺乏,可持续性不高”;5.有发展,不均衡,主要指向的是“各学段、各地区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极不均衡”的现象。
六大推动举措:
1.大力组织各类培训活动,提升劳动教育的认识观念。围绕国家文件和我省《劳动教育实施意见》以及即将出台的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标准》等政策文件,聚焦劳动核心素养培育,组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研室、体卫艺站、学校的相关领导及骨干教师,分层次开展劳动教育培训活动,引导树立正确科学的劳动教育理念。
2.大力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建立科学评价标准,制度性开展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评选活动,挖掘和提炼育人经验。采取合理方式,周密组织全省劳动教育优质课和优秀案例的展示观摩活动,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和优秀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观摩课组织形式,积极利用远程互动平台开展教研活动,倍增教研活动实施效果。
3.大力深化关键问题研究,突破劳动教育的育人瓶颈。聚焦如何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劳动的育人功能如何体现、劳动核心素养如何培育、劳动教育如何评价等关键问题,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学习,聚焦关键环节,深入研究和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组建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对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开展跟踪研究、提炼劳动教育教学模式,推广劳动育人经验。研制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要求。持续开展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4.大力组织课程资源研发,丰富劳动教育的开展渠道。对照《劳动课程标准》,结合我省劳动教育现状,编著我省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教材。积极使用各类综合实践基地,发现利用新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校研发数字化劳动教育资源。督促建立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保障机制,分层次、分专题、分课型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包,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共用。
5.大力建设劳动师资队伍,促进劳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优化我省中小学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团队建设及教研中心组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教研员队伍,倡议将劳动纳入单独的职评学科序列。将劳动教育纳入高等院校师范生技能大赛范围。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活动,促进劳动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
6.大力创建劳动评价体系,激发劳动教育的育人活力。将以劳动素养为指向的劳动作业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
关键词: 劳动教育
2021/11/16
2021/04/15
2021/01/15
2021/01/15